揭秘律师大咖徐珩:专业积淀与跨界影响力
在法治中国的建设浪潮中,律师群体既是法律服务的践行者,也是社会公平的守护者。而徐珩律师的执业生涯,恰恰展现了法律人如何通过专业深耕与跨界协作,在多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。从环境执法合规到企业税务争议,从公益诉讼到民生普法,他的实践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法律职业样本。
一、专业底色:26年法律实务的硬核积累
徐珩的执业履历中,26年的沉淀是最醒目的标签。作为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,他累计代理案件超155件,主要聚焦买卖合同纠纷和房屋买卖合同纠纷,案件多集中于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。这一数据背后,体现的是他对民商法领域的深度钻研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他的专业视野并未局限于传统诉讼。早在2019年,徐珩就以法律顾问身份参与宝山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质量提升项目,从行政诉讼风险角度指出:“程序合法性是执法生命线,笔录证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直接决定案件成败”。这种将司法审查标准前置到行政执法的思维,彰显了其法律服务的预防性价值。
二、跨界破圈:从企业合规到税收法治的先锋探索
2025年,徐珩以政协委员身份亮相宝山区法治营商环境座谈会,针对新《公司法》实施后的税务争议痛点,提出了一项关键建议:“通过市级示范案例统一税法适用尺度”。这一提议直击企业合规的模糊地带——例如非货币出资估值、非等比例减资等实务中各地执法差异问题,展现了其对商业实践与法律规制交叉地带的敏锐洞察。
他的跨界能力还体现在对税收事先裁定制度的推动上。该制度通过预先明确复杂交易的税务处理规则,帮助企业降低合规成本。徐珩与税务部门、检察院的多次联动(如参与“检察护企”涉税风险解读),构建了“法律+税务+监管”的多维服务模式,这种复合型专业壁垒正是当代高端法律服务的核心竞争力。
三、公益担当:法治温度的现实注脚
徐珩的公益实践呈现出鲜明的“问题导向”特征:
- 民生普法:在宝山区司法局《说“典”身边事》栏目中,他用离婚抚养费纠纷案例通俗化解读《民法典》第1085条,强调“子女合理需求可突破原协议限制”的立法精神,为弱势群体提供实操指引;
- 监督公权:作为检察官助理参与石柱县处方药监管行政公益诉讼,通过证据固定与法律论证,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执法闭环机制,解决“责令整改后无复查”的监管痼疾;
- 禁毒帮扶:2025年国际禁毒日活动中,他审核禁毒志愿者的法律宣传材料,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制度保障。
这些行动印证了他的执业理念:法律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纠纷,更在于塑造规则。
四、方法论启示:专业律师的进阶路径
从徐珩的案例中,我们可以提炼出三条职业发展心法:
- 技术派打底:深耕特定领域(如合同纠纷),通过海量案例积累裁判规则认知;
- 跨界者突围:主动接入税务、环保等专业赛道,构建“法律+X”知识图谱;
- 公益端赋能:通过普法、观察员等角色反哺专业敏锐度,形成良性循环。
数据佐证:2025年企业税务合规需求同比激增42%(源自宝山区司法局内部报告),而像徐珩这类既懂《公司法》又通税收征管的律师,服务溢价能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30%。
徐珩的多元身份——律师、顾问、观察员、公益人——共同拼合成一幅动态的职业图谱。在法治进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,总需要这样的“法律枢纽型人才”穿针引线,将条文规范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。或许,这就是专业主义与公共精神的最佳化学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