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留县律师刘沫含:专业背景与实战经验一览
在边疆地区,法律服务的稀缺性一直是基层治理的痛点。当农牧民面临合同纠纷、家暴维权或抚养权争议时,往往因“找法难”而陷入困境。而一位来自吉林的党员律师——刘沫含,用五年时间扎根西藏日喀则和新疆巩留县,以专业与坚守填补了这一空白。她累计办理500余件法律援助案件,挽回群众经济损失近千万元,更让法治信仰在边疆生根发芽。
从专业律师到边疆法援先锋
刘沫含的职业生涯始于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,作为吉林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,她的专业能力早已得到行业认可。但真正让她与众不同的是“双重身份”的使命感:既是党员,又是人民律师。2019年,她主动加入司法部首批“援藏律师服务团”,三年后又转战新疆巩留县,成为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。
为何选择边疆? 她的回答直击核心:“法治阳光不应因地域偏远而黯淡。”在西藏海拔4500米的帐篷里,她为牧民解读合同;在新疆田间地头,她教会维吾尔族大叔调解纠纷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实践,让法律条文从书本走进了群众的生活。
实战经验:用“家常话”破解法律难题
在边疆,刘沫含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法律服务方法:
- 双语普法手册:将晦涩的法律条文翻译成汉藏、汉哈双语,并用“家常话”讲解,例如用“草场纠纷”案例解释《民法典》物权编。
- 诉前调解优先:通过调解解决70%以上的纠纷,既降低诉讼成本,又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。例如,她曾成功调解一起果树苗合同纠纷,帮不识字的阿姨重签合同,保住生计。
- 培养“法治带头人”:在巩留县培训225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其中一位维吾尔族大叔从学员成长为收集民意的“法治信息员”。
她的秘诀是什么? “法律服务的终点不是胜诉,而是让群众真正理解并信任法治。”
典型案例:法治温度如何照亮弱势群体
刘沫含的案例库中,两类案件尤为突出:
-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
- 为一名长期受家暴的妇女取证并代理离婚诉讼,最终助其重获自由。
- 通过调解解决一对孤儿姐弟的抚养权争议,让更合适的爷爷奶奶获得监护权。
- 农牧民经济权益保障
- 帮农民工追讨欠薪,用法律守住他们的“血汗钱”。
- 为牧民解决草场纠纷,避免群体性冲突。
这些案例背后,是她“被需要”的价值感——当群众说出“共产党好、法律公道”时,便是对她最大的认可。
挑战与牺牲:法援路上的无悔选择
边疆法援并非易事。刘沫含曾因高原反应导致心肺损伤,胃出血需长期服药;在西藏仲巴县,她险些被泥石流冲下悬崖。但她说:“这种艰苦锻造了我的意志,也让我更懂群众的需求。”
更难得的是,她在2025年国务院新闻办记者会上分享经验时,依然强调:“未来我会继续做法治建设的‘铺路石’。”这种坚守,正是边疆群众最需要的法治力量。
独家见解:边疆法援的“刘沫含模式”
她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关键路径:
- 专业下沉:律师需走出法庭,用群众语言传递法律。
- 长效赋能:通过“传帮带”培养本地法律人才,而非“一次性服务”。
- 党建引领:党员律师的先锋作用,能有效提升边疆治理效能。
正如一位司法系统官员评价:“她让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群众手中的工具。”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,刘沫含的故事证明:真正的专业,是让法律成为每个人的依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