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律师崔鑫的职业生涯概览与关键信息解析
在法治中国的建设浪潮中,基层法律工作者如何以专业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?淄博律师崔鑫用26年的执业生涯给出了答案。从田间地头的普法员到区域法治建设的核心参与者,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体奋斗的缩影,更折射出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微观实践。
从自行车普法到律所创始:基层法治的拓荒者
1996年,崔鑫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时,基层法治生态仍显薄弱。面对“信关系不信法”的困境,他选择最笨的方法——骑自行车下乡普法。在莱芜的乡镇间,他将枯燥的法条编成故事,在田间地头讲解,逐步建立起口镇申陈村、陶镇等“依法维权根据地”。这种“贴身律师”模式,让法律从纸上走入民心,也为后来创办山东崔鑫律师事务所(现山东中来律师事务所)埋下伏笔。
关键转折点:
- 2011年成立律所,以“健行仁信”为宗旨,累计办理案件超5000件,获评省、市先进集体。
- 创新维权模式:通过农民互助基金会联动多个村镇,形成“法律+经济”的基层治理方案。
以案释法:突破性案例与法治推动
崔鑫的执业生涯中,“交强险突破合同相对性”案堪称经典。2003年,他代理一起交通事故案,受害人张某某面临30万元赔偿无着落的困境。当时法律尚未明确保险公司直接赔偿责任,崔鑫提出“法理基础突破合同原则”的观点,最终被法院采纳。这一判例比山东省立法提前5年,比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早9年,展现了其前瞻性法律思维。
代表性案例对比:
案例类型 | 突破点 | 社会影响 |
---|---|---|
交强险案 | 突破合同相对性 | 推动地方立法与司法解释完善 |
刁俊亮工伤赔偿案 | 四赴淄博取证,逆转企业推责败诉案 | 获赔80万元,避免信访升级 |
政企法律顾问服务 | 解读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| 优化营商环境,获政府通报表扬 |
政企双轨服务:法治化建设的“参谋手”
作为莱芜区政府法律顾问,崔鑫的贡献远超个案代理。他参与审查地方性法规80余件,推动“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”落地,用“外卖小哥办健康证”等案例简化政策解读,助力“减证便民”改革。在信访领域,他引导70余件纠纷进入法律程序,促成多起多年积案息诉罢访。
方法论启示:
- 事前审查机制:每年为政府合同审查数十次,预防法律风险。
- 普法创新:开设乡村振兴法治大讲堂,针对性培训基层干部。
公益与行业影响:法律人的社会温度
崔鑫的执业理念中,公益是必修课。26年来,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0余件,疫情期间向武汉捐款5000元(莱商银行首笔捐款),并长期资助贫困学生,被亲切称为“爱心爸爸”。在行业建设上,他主持淮安市法学会课题《律师服务介入信访源头治理》,探索基层矛盾化解新路径。
争议与底线:
尽管名望颇高,崔鑫团队坚持“三不接原则”——不接证据确凿仍抵赖的刑案、不接转移财产诉讼、不接伪造证据需求,彰显职业操守。
独家观察:基层律师如何成为法治引擎?
崔鑫的职业生涯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:法治进步不仅依赖顶层设计,更需基层法律人的“微观实践”。他的成功在于:
- 将专业转化为通俗语言,如用故事普法、用案例解读政策;
- 跨界整合资源,如联动经济组织与法律维权;
- 坚守“法律人+”角色,兼具顾问、调解员、公益者多重身份。
正如他在政协提案中所言:“公平正义不是口号,而是每一起案件、每一次咨询中累积的信任。” 在2025年的今天,这种“接地气的专业主义”,或许正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最需要的养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