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守护者
一、个人背景与成长轨迹
唐帅,1985年生于重庆聋哑人家庭,作为中国首位精通手语的专业律师,其成长经历与法治事业紧密交织。父母均为聋哑人的特殊家庭环境,使他自幼掌握自然手语与文法手语双重表达体系,为后来突破法律服务壁垒埋下伏笔。2003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,系统接受法学教育期间,唐帅发现约3000万听障人群面临"法律失语"困境——传统司法体系缺乏有效的手语翻译机制,导致聋哑人群体维权困难。这一发现促使他确立了"用法律之手为无声者发声"的职业使命。
二、职业突破与行业创新
2012年正式执业后,唐帅创造性地将手语能力与法律专业结合,突破三大行业空白:
首创手语普法模式制作《手语版刑法常识》系列视频,抖音、B站平台累计播放超8000万次,填补了特殊群体法治教育空白。
构建无障碍司法通道2016年推动重庆市司法局设立全国首个"聋哑人法律援助工作站",累计处理聋哑人案件逾600件,胜诉率达82%。
培养专业人才梯队2018年发起"手语律师培养计划",目前已培养23名兼具法律资质与手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其中5人已独立执业。
三、标志性案件与行业影响
(一)2015年"网络诈骗案"
一起涉及12名聋哑人的跨国网络诈骗案件中,唐帅发现司法机关聘请的手语翻译存重大误译。经其专业介入,最终5名被错误指控的聋哑人获无罪释放,此案直接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《关于聋哑人刑事案件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》。
(二)2020年"遗产继承案"
为聋哑人张某争取法定继承权时,唐帅创新采用"手语+文字+图示"三维举证方式,成功推翻"聋哑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"的偏见性认定,该案入选全国残疾人维权十大典型案例。
四、专业贡献与社会价值
立法推动参与《残疾人保障法》修订工作,新增"司法机关应配备专业手语翻译"条款(第55条修正案)。
标准制定主编《法律手语术语国家标准》(GB/T 39866-2021),统一法律场景下的手语表达规范。
学术研究《中国特殊教育》核心期刊发表《聋哑人司法救济路径研究》论文7篇,构建特殊群体法律服务理论框架。
五、荣誉体系与社会评价
2017年获评"CCTV年度法治人物"
2019年入选司法部"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"
2022年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"全国助残先进个人"称号
2023年其事迹写入《中国法治发展报告》蓝皮书
专业启示与行业展望
唐帅十余年实践验证:法治文明的真谛于"不让任何群体因生理差异而失去法律庇护"。其开创的"法律+手语"服务模式,不仅为特殊群体构建司法公平通道,更启示法律从业者:专业价值的终极体现,于用技术能力消弭社会不平。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的实施,唐帅团队正探索AI手语翻译与法律服务的深度融合,持续拓展法治文明的包容性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