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知名律师李鸣:从刑事辩护到银龄教育的跨域人生
痛点引入
在青岛法律界,李鸣的名字曾与刑事辩护紧密相连,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律师在花甲之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——远赴新疆投身教育事业。他的职业生涯横跨实务与学术,既展现了法律人的专业深度,又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。那么,李鸣如何平衡多重身份?他的专业积淀如何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?
早年执业:刑事辩护的实战锤炼
李鸣早年是青岛乾恒律师事务所的刑事辩护专业律师,专注于刑事犯罪案件全过程法律服务。在2003年的公开报道中,他被描述为“多年从事刑事辩护法律业务”的资深律师,提供24小时免费咨询,展现了早期法律服务的亲民性与专业性。
- 专业特色:
- 实务导向:注重从侦查到审判的全流程辩护,强调证据链的审查与程序合法性。
- 地域影响力:其执业地址位于青岛高雄路,曾为当地多起刑事案件提供辩护,积累了丰富的庭辩经验。
个人观点:刑事辩护是法律职业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,李鸣的早期经历为他后期在法学教育与研究中注重“实践与理论结合”奠定了基础。
学术转型:从实务到理论的跨越
李鸣的职业生涯并非止步于律师实务。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师从“人民教育家”张晋藩,研究方向聚焦法律史学与民族法学,并成为民族法研究中心主任。
- 学术贡献:
- 著作等身:出版《法的回声:中国法律思想通识讲义》等十余部专著,梳理中国法律思想史脉络,被法律出版社评为“2023年度好书”。
- 田野调查:长期深入民族地区调研,将基层法治经验融入学术研究,例如对羌族习惯法的系统性整理。
对比视角:
领域 | 刑事辩护 | 学术研究 |
---|---|---|
核心方法 | 证据分析、程序辩护 | 文献考据、田野调查 |
成果形式 | 个案胜诉 | 专著、论文、文化展馆建设 |
银龄援疆:法治教育的边疆实践
2021年,64岁的李鸣响应教育部“银龄计划”,赴新疆政法学院支教,成为该校法学院党支部书记。他的援疆工作围绕三大核心展开:
-
教学创新:
- 开设《中国法律史》《立法学》等课程,采用“名言结尾法”增强课堂感染力,学生评价其课“余音绕梁”。
- 结合地域特色:将新疆的民族团结法治实践融入教学,例如策划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”。
-
青年培养:
- 推行“导师制”带教6名助教,其中1人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博士,实现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”的目标。
-
科研推动:
- 2023年以新疆政法学院名义发表8篇论文,主持兵团课题,提出科研需“顶天立地”(国家需求+地方特色)。
个人见解:李鸣的援疆经历证明,法律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个案正义,更在于通过教育播撒法治种子,尤其在边疆地区,法治教育与民族团结的融合具有战略意义。
专业解析:李鸣的法律思想精髓
为何他的研究能跨越千年历史仍具现实意义?答案在于其方法论:
- 贯通古今:在《法的回声》中,他通过36位思想家的法律智慧,提炼出“守规则、重程序”的现代法治内核。
- 民族法治理念:主张“文化润疆”需依托法治保障,例如通过展馆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。
操作步骤:若想深入学习李鸣的学术路径,可按以下步骤:
- 精读《法的回声》,注意其对历史人物法律思想的“问题意识”提炼;
- 关注民族地区立法实践,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地方适用;
- 参与田野调查,模仿其“基层-理论-政策”的三维研究框架。
独家数据与展望
截至2025年,李鸣团队在新疆政法学院已培养20余名青年教师,其主持的“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墙”年参观量超1万人次。未来,随着银龄教师群体的扩大,这种“实务-学术-教育”的三栖模式或将成为法律人职业发展的新范式。
(注:本文部分案例及数据来自公开报道与学术出版物,如需进一步验证可查阅原文链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