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律师余孟婕:在法理与人情间寻找平衡的实践者
一、职业轨迹与专业积淀
余孟婕,1987年生于安徽宣城,201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。执业初期在宣城法律援助中心承担公益案件代理工作,2014年创立"孟婕律师事务所",现为安徽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。其执业领域涵盖:
重大民商事争议解决(年均处理标的超5000万案件12件)
职务犯罪刑事辩护(近三年无罪辩护成功率18%)
企业合规体系建设(为7家本地上市公司建立风控模型)
二、标志性案件与执业理念
2018年"宣城拆迁补偿系列案"代理43户被拆迁群众,通过行政诉讼与谈判结合的方式,最终促成补偿标准提升37%,案件入选安徽高院十大民生案例。余孟婕在此案中创新的"补偿测算三维模型"后被多地法院参考。
2021年某上市公司商业秘密案历时11个月梳理2.3TB电子证据,发现关键取证程序瑕疵,最终使当事人免于刑事追责。该案辩护词获评全国优秀法律文书。
执业特色:
"三段式"庭审策略:证据解构→程序审查→情理平衡
坚持"每个案件至少走访3次现场"的实证主义工作方法
三、行业贡献与社会影响
制度建设:
牵头制定《宣城律师见证业务操作指引》
推动建立皖南地区首个"律师-检察官常态化沟通机制"
普法行动:
连续6年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《生活中的法律逻辑》选修课
抖音账号"余律说案"粉丝达89万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1700万次
荣誉体系:
2019年 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
2022年 宣城市"五四青年奖章"
四、人物侧写与行业观察
工作风格:
庭前准备会坚持手写举证提纲
办公室设有专门的"案件时空轴"展示墙
行业观点: "县域律师的突破点在于将专业深度与地域特性结合,我们比大城市律师更了解每起案件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。"
生活剪影: 业余时间组织"宣城律师登山队",通过户外活动缓解职业压力,其"山顶法律沙龙"已成为本地法律人特色交流平台。
五、未来发展方向
目前正筹备"数字法治实验室",拟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证据固定领域。在接受《法制日报》采访时表示:"希望用五年时间,帮助宣城建成智慧法律服务示范城市。"(全文共计1628字)